网站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公告
联系方式
联系电话:0533-4116688
联系传真:0533-4116688
联系邮箱:syuny@163.com
联系地址: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财富大厦1917
信息内容
博山琉璃发展史
发布者:admin 发布时间:2012/7/26 点击:479

    琉璃,古代写作流离,最早见于西汉桓宽的《监铁论》。又称璧琉璃,见于东汉班固著《汉书·地理志》琉璃是璧璃的简称,后来加上王旁,成为“琉璃”。我国古代自己制造琉璃的记载,《穆天子传》中所说的天子登采石之山,取采石,使民铸以成器的故事。东汉王充书中所说的道人消炼五彩石作五色之玉的记载。建国以来,考古工作者在全国各地从西周到西汉的古墓葬中,发掘出大量的琉璃制品,经专家鉴定,大都是我国自己生产的,在三千年前我国就已有琉璃的生产。
    琉璃,古代除称为璧流离、流离外,又称吠琉璃、毗琉璃、瑠璃。宋代,人们称琉璃为“药王”,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明代;元代宫廷设“罐玉局”,是一个为宫廷监制琉璃的机构,到明代“罐玉”的名称演化为“罐子玉”,同时还有“硝子科”等名称,清康熙帝命内务府造办处设厂制造琉璃。
    据1982年在博山大街的一次地下发掘得到的资料表明,元代博山琉璃的生产已具有相当的规模。明初,宫廷的“内官监”曾在博山,当时的颜神镇为皇帝监造青帘、佩饰等琉璃贡品。明嘉靖四十四年(1565年)成书的《青州府志》记载,颜神镇当时已出产珠灯、珠屏、棋子、帐钩、枕顶等民用的琉璃产品,明万历三十九年(1611年)创建的“炉神庙”标志着颜神镇的琉璃生产已形成了一个大的行业,是当时国内唯一的琉璃品生产中心。据清初内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所著的《颜山杂记》所载,颜神镇琉璃产品的销售在明末清初时,已是“北至燕、南至百粤、东至高丽、西至河外、其行万里”。足可见当时博山琉璃产品的知名度和覆盖面。入清后,宫廷设立“琉璃厂”,由山东巡抚衙门选派博山琉璃工匠进宫服役。清宫玻璃厂的产品,在中国古玻璃史上占有辉煌的地位,而应招服役的博山琉璃工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。同时,博山琉璃业也从宫廷玻璃厂学习引进了许多工艺技术,对博山琉璃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。清代至民国初期,博山琉璃行业更加发展,西冶街几乎家家以琉璃为业,从业者最多达4000人。产品种类逐渐增多,许多新产品如鼻烟壶、烟袋壶、铺丝屏片、杯、内画等产品陆续出现。
   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员张荣,时任保管部工艺组副科长在所著的《掌中珍玩鼻烟壶》一书中写到:“据英国传教士威廉森(R.A,williamson)在1869年出版的《中国北方的旅行》一书中记载,光绪年间威廉森来到了博山,只见博山上空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,人们都在紧张的为制造玻璃而忙碌着。当时不分老幼,约有十分之七的男女都在从事玻璃制造业,每年向外输出七十多万斤玻璃制品……”。
    光绪六年(1880年),因写《中国美术史》而闻名的波谢尔,便在北京蒐集(搜集)了一件套料鼻烟壶,他为此兴奋不已,高度赞扬了这一工艺的伟大成绩,他说:“但是,琢碾,尤其套料——不同层次色彩的琢碾,是中国匠师们所创造的最新颖、独特的方法,而且取得了优雅的艺术效果。这些都远远胜过十六世纪欧洲著名的波希米亚的玻璃手工艺匠师们。”
    建国后,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,琉璃艺术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。花球、内画、套色雕刻、鸡油黄、鸡肝石器具等工艺美术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,被视为珍品。内画技艺之精湛,更为国际友人赞叹不已。1980年以来,十几位工艺美术师屡屡出国作内画技艺表演而轰动欧美。琉璃精品的出口,不仅给国家换取外汇,而且为国家和民族争得了荣誉。
    如今经过体制改革,博山琉璃仍是在大踏步的发展,琉璃工艺品占全国市场份额40%,并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琉璃工艺品产销基地;平板玻璃、汽车玻璃、玻璃器皿类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0%。2006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正式授予博山“中国琉璃之乡”称号,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博山“山东陶琉之乡”称号。在2009年又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“全国陶瓷琉璃艺术之乡”,2010年还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、中国陶瓷工业协会、中国日用玻璃协会中国日用玻璃协会联合授予“中华陶琉文化城”荣誉称号。
 
 

打印本页 || 关闭窗口